|
太原網站制作: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新聞 |
網絡改變你我 中國微博熱令世界驚訝 |
www.ypjd.com.cn 2011-06-22 18:02:29 來源:飛揚動力 瀏覽次數:7481 |
“這是一個觀察中國正在發生什么的實時檢測系統”《紐約時報》近日這樣評論中國的“微博熱”。作為兩年前才引入的“舶來品”,微博在中國的擴張速度令世界媒體也頗為驚訝,不僅因為它直逼推特( twitter)的龐大用戶數量和商機,更在于它正在中國社會內部建立起一個“辯論和批評的王國”,深刻改變著中國的思想形態和社會面貌。有的從中看到公眾監督的進步,有的看到公民社會的推動。還有西方媒體毫不掩飾自己的期望,希望微博像推特在中東動蕩中的作用一樣,能讓中國發生“更大的變化”,但他們自己也承認,這好似一個“天方夜譚”。在放大真實聲音的同時,微博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引起擔憂。這個近乎絕對自由的空間里,攻擊謾罵和情緒發泄就是敲幾下鍵盤那么簡單。謠言有時候像病毒一樣擴散,給社會穩定增添了本不該有的問題。北京大學學者張頤武21日在肯定微博積極面的同時說,微博既能放大謠言,也能放大真實的事件。中國人民大學學者喻國明認為,不同于官方的聲音正給政府的執政方式和執政能力帶來挑戰。
“微博改變中國公共輿論結構”
無論中國還是美國,微博上人氣最高的人都是娛樂明星。英國《獨立報》 20日說,雖然“電音天后”嘎嘎(Lady Caga)在推特網上的粉絲已經突破千萬,但放眼全球,她的競爭者并不是排名第二的美國偶像歌手賈斯汀•韋伯,而是來自中國的演員姚晨,姚晨在中國新浪微博上的粉絲已經突破900萬。從數字上說,姚晨比美國總統奧巴馬還要火。讓她如此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國已經進入到“微博時代”了。
但西方媒體更感興趣的是微博上的“政治事件”,“這不是革命,但它利用了互聯網制造公共輿論的能力,微博的存在讓政治參與和其他事情一道大大向前邁進了一步。”美國《時代》雜志援引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一名互聯網專家的話說。報道稱,中國網民人數4.57億,超過任何其他國家。用戶在微博上交流的方式意味著信息,包括爭議性的行為和號召行動的呼聲,以難以置信的速度傳播。微博甚至已經成為一種模式,用戶在上面發表尖銳的東西,推進個人事情。以前有人有冤屈往往到省會甚至北京上訪,但現在他們可以借助微博。去年9月,江西一戶人家為抗議拆遷到北京上訪,但被當地警察攔截。后來在記者的幫助下在微上申訴案情,最終導致當地數名官員落馬。報道稱,中央政府以及一些省級領導已經贊揚網民的監督作用。
《華盛頓郵報》在題為“在中國,微博成為言論自由平臺”的報道中說,微博正在改變中國公共輿論的結構,過去公共議程或者熱點話題均由精英和記者決定,民眾只關心各自關心的問題。現在形勢正在變化。微博已經在塑造公共輿論方面占據優勢地位。
微博正通過其特有的方式影響著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法國《NT新科技》雜志6月7日的文章稱,智能手機的普及進一步刺激了中國的微博熱。在中國城市的地鐵車廂、飯店或其他公共場所,常能看到人們低頭用手機“織微博”,甚至朋友聚會的間隙也會隨手發上幾條。“他們無所不談,從馬克思、傳播學大師麥克盧漢到私人關系和風流韻事。微博的成功之處在于它為此類閑談提供了空間。” 《紐約時報》援引紐約巴納德學院副教授楊國斌的話說。報道稱,微博作為一種強大的個人表達工具,已成為能觀察中國在發生什么的實時民意調查系統,許多大公司都在微博上試水,一在華公關公司的負責人說: “我的客戶說, ‘每個人都在微博,我們該干點什么?”’
在微博熱的背景下,中國官方一些部門也開始重視微博的功能和力量,紛紛開設微博。但在外媒看來,流于形式的居多。法國《諾曼底新聞》17日說,盡管有些官方部門開設微博,但理解微博特性、規律,并善于使用這種信息傳播平臺的官方機構并不多,大多數嘗試這一平臺的政府部門仍然將之當作電臺那樣的信息發布平臺,習慣于自己單方面說,而不適應互動和反饋,有些官員則把微博當成麻煩制造者。
微博把謠言放大
微博的流行也帶來相當突出的問題,并因此不斷受到尖銳的批評。英國《每日電訊報》17日舉了一個謠言的例子:近日一則廣東警察打死街頭小販并對其有孕在身的妻子動粗的消息在微博上擴散。后來證明是謠言,警方讓這名據稱被打死的小販在新聞發布會上現身,告訴大家他和妻子都活著。
謠言在微博上算得上一大“頑疾”。《廣州日報》3月23日曾發表文章稱,“謠鹽”橫飛微博成“公共廁所”。以此批評當時民眾搶購食鹽事件。近日有網友發微博,稱某女教師賣淫救助失學兒童。經查,該信息系網絡推手通過移花接木手法杜撰。又有微博稱,浙江省文化廳為“反三俗”確定37首違禁歌曲。
對此,浙江省文化廳接受采訪時表示,從沒有發過這樣的有關文件。
此外微博上還經常出現過激言辭,有人甚至利用微博相互攻擊、漫罵。 penn-olson網站近日一篇報道說,微博成為信息分享的強大平臺,但也許微博在中國發展得太快了,微博上出現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問題,一些名流在微博上互相交戰。另外,微博上還出現了一些偏執狂以及一些欺騙和設置陷阱事件。微博在真正有所作為之前,需要解決這些問題。《諾曼底新聞》說,中國的微博熱存在許多問題,如隱私得不到尊重,虛假信息難以辨別等,已經有一些網友表示“厭倦了”,或許這股熱潮將來也會降溫。
對此,德國國際媒體研究所專家烏里克•貝格曼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由于微博不是實名制,一些人把平常積累的不滿情緒發泄到上面。很多時候,微博反映了一些群體的社會訴求,但它有時候也造成一種假象,因為那些言辭激烈的人有時候不一定是大多數。
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頤武對《環球時報》說,在微博里,博主選擇的交往對象往往跟他本人有強烈的相似傾向,與現實社會相比,這在網絡世界里更容易做到。然而,微博上看似有無限自由,可以接受無數信息,但實際上卻有意無意地屏蔽了許多信息.如此一來逐漸形成的“圈子化” 會導致極端化。另外,微博上經常會有 “群起而攻之”的現象,如果討厭一個人,還會出現盯住這個人并對他持續攻擊的現象,在現實社會,這種持續的攻擊或謾罵是不可思議的,但在虛擬世界里,此類做法卻是百無禁忌,這也是微博的宣泄、發泄情緒的功能。,
張頤武說,微博帶來的問題首先在于它沒有守門人、沒有門檻,而且相關信息傳播速度極快,某種程度上說就是 “病毒式的”。某些“謠言”容易通過它傳播開來,并通過實名微博“合法化”,然后在實名與匿名微博間反復循環和擴大,像“三人成虎”一樣假的變成真的。微博這種功能是把“雙刃劍”,既能放大謠言,也能放大真實的事件。總體來說,微博無疑還是一個非常有效的信息平臺,大家能更快更及時地了解各種信息。
征地拆遷和官員腐敗最受關注
2006年,美國社交網站推特上線,開啟了微博時代。2009年8月,中國的新浪微博上線,騰訊、搜狐等公司隨后跟進,微博在中國得到迅速發展。 2010年被稱為中國的“微博元年”。 中國的微博和美國的推特有什么不同呢?《紐約客》雜志駐中國記者伊萬•奧斯諾斯題為“推特能在中國造嗎” 的文章說,現在單是新浪微博用戶已超 1.4億,不久就將趕上推特的2億。作為“辯論、幽默和批評的王國”,中國微博比推特更加豐滿,因為140個漢字傳達的信息比140個字母更多。而且中國微博內容之豐富,言論之刺耳,也遠超預期。《紐約時報》說,與推特相比,新浪微博不僅能發布照片和視頻,還允許用戶轉帖或者發表評論,因而塑造了一個更大的微博群體。因此廣告商蜂擁而入,請名人推廣他們的產品。法國《89大街》6月20日說,中國目前流行的幾個微博平臺更帶傳統的BBS的特性,便于形成共同關注的熱推,也更便于熱點信息的傳播。亞洲記者網站稱,如果新浪微博能夠維持爆炸性的增長,并且實施國際發展計劃,也許不久大多數美國名人將紛紛開設中文微博。
騰訊公司公關部一名負責人21日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與推特相比,中國的微博產品更符合中國人的習慣。微博上的熱門話題不僅內容廣泛而且變化速度快,這也是互聯網時代的一個特征。微博作為自媒體,具有短小精悍易于傳播的特點,也正是這樣的特點使它能夠快速反映社會問題,成為衡量社會冷熱的溫度計。例如6月21日,騰訊微博上的熱門話題包括:浙江蘭溪全城被淹、你敢裸婚嗎、溫網進行時等。新浪公關部毛濤濤也表示,除了一些重大事件能夠引起微博用戶較長時間的持續關注以外,大多數火爆話題都會很快變化。
《環球時報》旗下的環球輿情調查中心3月份做過一項關于微博的調查,結果顯示18.3%的被調查者“正在使用微博”,其中71%認為微博提高了他們對政治的關注度。中國傳媒大學同月發表的《2010 中國網絡輿情指數年度報告》說,誕生僅僅20個月,微博已經成為第三大網絡信息來源,僅次于新聞門戶和網絡論壇。報告顯示,丑聞頻發的征地拆遷和官員腐敗在微博上最受關注,10條信息中就有一條與征地拆遷有關,60%的評論和民眾與縣級政府的拆遷沖突有關,70%的微博熱點話題與政府官員不當行為或者言論有關,20%與警察有關。臺灣《中國郵報》說,在一個著名案例中,一名醉駕司機在撞到兩名學生被保安攔住后據稱高喊“我爸是李剛”。李剛是河北保定的警察,他的名字也因此迅速成為全國最流行的諷刺用語。在另一起藥家鑫案中,微博也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許多外國媒體則把微博作為從中國挖掘新聞的一個渠道。今年初的突尼斯與埃及動蕩讓一些西方媒體看到了微博力量的強大,一些西方記者開始使勁把中國的微博與中東動蕩往一塊聯系。但也有分析認為,西方對微博的這種期待在中國是天方夜譚。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報道說,越是像中國這樣的轉型國家,其國民對互聯網言論宣泄的需求越火,其原因大概是由于人們處在一個變化更快的社會中而更喜歡抱怨與牢騷。許多人期待“圍觀改變中國”,但這種圍觀性參與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改變社會很值得懷疑。大多數人只不過通過微博宣泄憤怒或者同情等情緒,然后轉身回去繼續生活。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在接受采訪時說,微博流行的原因很多,根本上是社會有這個需要。太原網站建設工作室飛揚動力認為:微博是對傳統媒介言路開放程度受到限制的補充性反彈。我們國家要建一個和諧社會的利益共同體,承認差異,尊重不同,但這種差異和不同在話語、意見和利益的表達方面,在傳統媒介上表達得并不平衡。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形式,微博相對來說能夠為老百姓直接掌握,因此必然會承擔一些這方面的角色。微博首先對政府的執政方式和執政能力帶來挑戰,即現有的官員和制度體系能不能因應這種多樣化的利益表達趨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