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除夕,天津市西青區小沙沃村農民郭芝振累得連過年的鞭炮都來不及放。外地客戶一大早就找上門來,讓他應接不暇。在龍年春節即將到來時,45歲的老郭算了算賬:入冬到春節,他大約銷售了60萬斤蘿卜和1.2萬箱其他蔬菜,其中九成客戶是通過網站找到他的。
對他來說,互聯網曾是個陌生而略帶恐懼的空間。現在,他發現越來越紅火的日子要感謝網絡。
“老郭上網賣蘿卜就是俺”,郭家的外墻上刷著一行字。這行字也在他的名片、貨車上和手機鈴音中出現。接到陌生來電,他還會習慣性地重復一遍。
可就在幾年以前,他把電腦買回家,還只是因為兒子“哭著喊著”要買。那時他以為電腦等同于游戲機。
常有城里人慕名來拔蘿卜,順便看看老郭長什么樣兒,見面發現——“老郭不老啊”!
老郭是從2005年開始賣蘿卜的。那時候,沙窩蘿卜剛打響,“人們還不認”。老郭借了別人的空房存放蘿卜,總也不見少。房里堆著蘿卜,他就犯愁。
后來,一個當教師的親戚對他說,要不你開個博客吧?發點信息,也不收費。老郭動了心思。
這個最高學歷為初中的農民,開始用“一指禪”的手法打字。“電腦,嘛也不會,都是孩子上學回來教的。”他打字的時候,要一邊嘴里念著拼音,一邊緊張地找鍵盤上對應的字母。
2007年,老郭開了個人博客。他在上面介紹了沙窩蘿卜,當然也留了聯系方式。
極少有人注意到這個出現了不少錯別字的博客。但它的出現,足以讓老郭成了小沙沃村上網賣蘿卜的第一人。
2008年,老郭請人為自己的“天津市沙窩蘿卜銷售中心”建了網站。產地認證和商標注冊證書都上了網。
網絡改變了老郭的生意。2006年,他賣了5萬斤蘿卜,第二年10萬斤,第三年20萬斤,2009年40萬斤出頭,2010年是70萬斤。
作為經紀人,老郭聯合其他農民發起了一家農民合作社,注冊了商標。看到廣告里的大集團都公布了“400”免費電話,他也申請了一個號碼,因為“這是能顯示企業形象的”。尾號是“977568”,“就吃吃我蘿卜”的諧音。他甚至把自己舉著蘿卜的相片印在包裝紙箱上。
前些年,村里冬季儲存蘿卜靠的是地里掘出的蘿卜坑子。老郭在自家院里建了保鮮冷庫。他再也不會因為夜里接到500箱訂單就只能連夜喊人到地里現拔蘿卜,“急得轉悠”了。
他引領了小沙窩村的上網習慣。村里有人效仿他,開始了網民生涯。也有人固守傳統,在冬天的冷風里,把蘿卜攤擺在路邊,吸引過往行人。
學會上網之前,老郭也蹲過路邊。在十八九歲的時候,他騎著自行車,馱著兩只大筐,到20多公里外的城市賣過蘿卜。他趕過大馬車,又在村里第一個開上了拖拉機。他還先后開過雙排小貨車、“大發”、“福田”、“金杯”——蘿卜的交通工具一再升級。
前幾年,他開著一輛“大發”進城,到企事業單位上門推銷。車子低端,人也“受氣”,他特地借錢買了一輛小轎車。
有時,門是進去了,但對方不客氣地說:“不就一個破蘿卜嗎?我們不吃蘿卜。”老郭聽了也不惱,留下一箱,讓人嘗嘗。
而現在,天南海北很多人從網上認識老郭,直接打來電話,“不問價”。老郭說,有種“皇帝女兒不愁嫁”的感覺。甚至連日本留學生為了了解中國農民情況,都通過電子郵件向老郭發來調查問卷。
父輩們挑著擔子坐船進城賣蘿卜的經歷成了他的記憶。這個農民的多數時間守在電腦前。他自己總結:“現在咱就動動鼠標,電話就都過來了,這就是一個飛躍。”飛揚動力工作室祝賀這些嘗到網絡網站甜頭的人們,你們就是互聯網時代的幸運兒。